本文目錄一覽:
教育相關的畢業論文篇一 《論信息社會與創新教育》【摘要】信息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決定于創新能力的競爭。創新教育是信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創新教育是綜合性、全面性教育,創新性教育的突出特點在于預期性和參與性,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
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應該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
摘要: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教師專業化運動的興起,世界各國對教師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漸從注重教師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學環境、政策因素等轉移到教師教育的內部因素,即教師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如何發展上,即自我專業成長上。
1、吳英的罪名是“集資詐騙罪”,在民間金融極為活躍的浙江,盡管有麗水集資案主角杜益敏被判死刑的先例,吳英的死刑判決結果依然引發了公眾、包括法院內部人士在內對其罪是否至死的爭議。在浙江,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涇渭從來不分明。顯然,在吳英案上,吳英的罪與罰,死與非死,已不再只關乎個人。
2、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民間借貸,撐起了天方夜譚式的本色神話。有趣的是,即使本色集團的律師和吳英家人,都不知本色的資金從何而來,媒體和公眾,更無從得知。
3、吳英案的申訴案件代理律師朱建偉介紹,按照法律規定,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在死緩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期滿后將減為無期徒刑,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現,將減為25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的話,由最高法院執行死刑。終審判決書中認定,吳英被扣押的財產價值7億元。
4、死刑復核程序是專門針對死刑案件的一種特殊救濟程序,是一種特殊的審判程序,是對死刑進行程序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目的在于為死刑的適用增設最后一個把關口,從而能夠貫徹“少殺、慎殺”的刑事政策,嚴格控制死刑數量。
費迪南德·滕尼斯(1855~1936)是德國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在西方社會學史上,他以圍繞“公社”和“社會”兩個概念建立起來的社會學體系而著稱。滕尼斯出生在德國施勒斯維希-霍爾施泰因地區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1864年,滕尼斯全家遷居到一個名叫胡蘇姆的小城。
德國思想家滕尼斯,以其深入剖析的視角,將霍布斯和斯賓諾莎的理念延伸至其杰作《公社與社會》中,揭示了社會形態的兩大支柱:情感與目的的公社與常規與理智的社會。他主張超越理性與歷史主義的狹隘界限,倡導以經驗為驗證基礎,深刻洞察人性的兩種表現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