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弗洛姆對重占有的批判,揭示了這種生存方式下,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物化,以及對個體自由和創造性的壓制。他提倡的重存在,鼓勵獨立、自由和批判性思考,追求內在的滿足與分享,主張在愛與奉獻中找到真正的快樂和價值。
弗洛姆關于人的處境的學說,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邏輯起點。該學說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人的處境。首先,人具有生物學上的軟弱性。進化越高的生物,其本能調節設備越不完善。這種差異在人類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人類嬰兒在出生時,是最為無助的,對父母的依賴性也最長久。
弗洛姆對東方哲學,特別是禪宗,表現出興趣,他的視角傾向于西方,與榮格對東西方精神語言結合的追求形成對比。弗洛姆的理論闡述清晰易懂,對問題分析與觀察充分,但具體解決方案的實踐性有限。例如,如何逐步提升愛的能力,更多依賴個人探索。
弗洛姆強調,逃避自由的途徑并不能使人真正解脫,反而可能導致人格分裂。他提出,人可以既自由又不孤獨,既獨立又不與世界脫離,即積極的自由。這種積極的自由只有在高度民主的社會才能實現,而民主社會主義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文化哲學以人類文化作為全部哲學的反思對象,它試圖在各門具體文化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哲學角度把各類文化現象綜合和理解為一個統一的文化體系。它對人和歷史的極大關注,對理性異化的批判,從而超越了思辨哲學,拓展了哲學的理論視野。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研究和推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后的精神處境。精神分析學說對世界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