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陶淵明與菊花 陶淵明不只愛酒,更愛菊花,所以家里有自產(chǎn)的佳釀菊花酒;陶淵明的詩作中,出現(xiàn)最多的植物名稱,也是菊花。相傳有一年,他的親友聽說他無聊,就三三兩兩來看他。后來相因成習(xí),每逢秋菊盛開,親朋好友就到陶淵明家中作客賞菊,他就做點心、燒菊茶款待眾人。等親友要離去時,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樂乎,往往讓他不能到田里耕作。
(《離騷》)但真正的始祖卻要論有菊癖的隱士陶淵明,他不但種菊,以菊下酒,還寫下不少詠菊詩。“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凌寒而開,幽香燦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宋遺民鄭思肖)正是這樣一種孤芳自賞的高傲品質(zhì)吸引了詩人、造就了詩人。
陶淵明的作品中,有許多名言名句,如“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戴月荷鋤歸”。這些句子不僅展現(xiàn)了他的人生哲學(xué),也成為了后人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典范。陶淵明的歸隱,不僅僅是對官場的遠(yuǎn)離,更是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他的作品不僅贊美了田園生活的寧靜美好,更傳遞了對自由與寧靜的向往。
陶淵明一生平淡自然,作品大多出于真實感受,以下是我整理的陶淵明追求的作文素材,歡迎參考閱讀!陶淵明 他來了,帶來了一陣陣菊香,帶來了與自然相合的闊達(dá)心境。面對官闕,他選擇了歸園,選擇了自然的那份恬適。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來政權(quán)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本文。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作者虛構(gòu)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xué)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關(guān)于陶淵明的作文1 輕輕挖開花園角落的泥土,種上三株無名無姓的草兒,悉心的澆灌。 既然草本無名,不若我為你取個名吧! 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淵,最后一株喚明。 陶——淵——明。 ——題記 采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云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篇一:我眼中的陶淵明 你扛著鋤頭,像扛著一輪星和月,踏著清晨的薄霧濃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你仍有一片雄心壯志,可世俗的黑暗卻連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傷了,撞疼了。你開始解脫自己,開始向無限的莊園生活邁開步子。你有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舒適和悠閑。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一)說到陶淵明,人們就會想到《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兮辭》,還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留有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他還帶有一種濃厚的唯心思想――“心遠(yuǎn)地自偏”。